13世纪初唐胄编纂的《琼台志》记载,“番夷诸国多在西南海中,逶迤而至崖南占、腊、暹、刺、哇、佛、泥诸番。而琼之东则匝大海,千里长沙、万里石塘,是即地所不满之处。”此处将南海诸岛分别指称为“千里长沙”、“万里石塘”。[更多]
欲至中国者,自其国放洋,五日抵波斯兰,次昆仑洋,经真腊国,数日至宾达椰(榔)国,数日至占城界,十日过洋,傍东南有石塘,名曰万里,其洋或深或浅,水急礁多,舟覆溺者,十(之)七八,绝无山岸,方抵交趾界。五日至钦廉州,皆计顺风为则。[更多]
南宋泉州市舶司提举赵汝适所著《诸蕃志》不仅记载了千里长沙、万里石床的方位,而且对其海域的危险性进行了描述。[更多]
南宋孝宗淳熙年间(公元1174—1189年)任桂林通判的周去非在《岭外代答》中以“长砂”(长沙)、“石塘”统称南海诸岛。[更多]
随着航海技术的发展,中国古代先民对南海和南海诸岛有了进一步的认识。自宋代(公元960—1279年)以后,南海诸岛开始有了比较明确的命名。[更多]
《铁线礁、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》